立冬吃什么可以美容养颜 二十四节气养生美颜大法

  立冬吃什么可以美容养颜呢?大家都知道立冬要吃饺子,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立冬吃什么才可以美容养生呢?下面看一下二十四节气养生美颜大法。

  小编推荐

  木瓜炖雪蛤,美容养颜枸杞雪蛤,补肾益精,红枣雪蛤,补血补气

  秋天进补更容易吸收。

  美容养颜暖身汤:1 猪手一个,玉米一根,黄氏适量,阿胶片碾碎待用;2 猪手灼水倒掉,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切好的玉米,黄氏,阿胶碎末,高压压30分钟左右;3 待气消完,开锅盛起调入盐味即可。

  阿胶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增强免疫力、达到强筋健骨的功效;还可滋养皮肤;最主要的是暖宫效果好;黄氏具有行气补气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美容养生的重要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表现的是自然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二十四节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是华夏祖先历经了千百年的实践而创造总结出来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使在人类科技飞速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二十四节依然适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笈”。 事实上自然、季节、节气始终在影响着规定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命,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古人将四季的特点归纳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随节气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中医讲究春夏秋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身体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

  需要在适宜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身体尽快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节气养生,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著作中就有许多关于节气养生的阐述。 从现代科学饮食养生保健角度来看,

  任何功能性的饮食保健都是需要特定的环境与时节:在某一地域内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营养学的研究,这些环境能够影响不同地区人们对同一物质的吸收程度,

  或者说同一种菜肴在不同的时间对人体所提供的营养是不同的。因此日常通过饮食来调养进补时,应当遵循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

  “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医学思想,随四时节气的变化而调节饮食。这也就是中医“不时不食”的养生之道。这些养生理论至今仍传承运用,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千百年来,美食是人们对生活饮食享受的一种追求,科学的美食则是顺应自然之节气变化的合理膳食、健康饮食、均衡营养,从而达到人们的健康长寿。

  第一节 春季的饮食美容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春

  (一)、立春气候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立春,俗称“打春”,时间在公历2月3~5日之间。“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开始。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

  立春之后,气候上还是属于冬季,但天气逐渐开始转暖,垂柳包芽,小草等待破土而出,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这时人们外出踏青寻春,体会那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立春之时,已进入“三阳开泰”时期,阳气渐渐强盛,阴气渐渐衰弱,阳气正处于即将强于阴气的过渡时期,天气逐渐由寒转暖,乍暖还寒,寒暖交替,忽冷忽热,变化多端,气候干燥,暖寒失常。而忽冷忽热、寒暖失常正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诱因,

  极易导致流行性感冒、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白喉、百日咳、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忽冷忽热变化多端的气候,使人体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危害极大。

  在这“百草回生,百病复发”的初春天气里,也极易引起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儿童的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立春之后,草木萌动,万物生发,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始活跃起来,人体内以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因此,春天正是调养肝气的大好时机。

  (二)、立春时节的饮食美容养生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应多食用一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以助人体的生发之气。医圣李时珍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合而食。”宋代苏颂也主张:“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避疠气,谓韭、葱、薤、蒜、姜也。”

  这些辛温之菜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预防呼吸道和肠胃道传染病有一定的效果。还要少食酸,以防肝气过旺;多食甜味食品,以补脾胃之气,因此,要多吃些大枣、甘蔗、山药、粳米饭、锅巴、牛肉等甘味食物,以健脾养胃。

  还要多吃些新鲜的时令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香椿头、豌豆苗、苋菜、茭白、莴笋、荠菜、马齿菜、蒲公英、车前草、榆钱、春笋、枸杞头、马兰头等,以补充体内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此外,立春后气候仍然干燥,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

  二十四节气养生—雨水

  (一)、雨水气候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雨水时间在每年2月18~20日。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着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风拂面,冰雪融化,

  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

  雨水时节,气温逐渐回升,经常会有阴天,并开始下雨,而且雨量逐渐增多,地湿之气渐升,早晨会有浮霜、飘露出现,空气湿润,天气变化无常,寒潮频繁,“倒春寒”现象严重,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

  由于气候多变,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心神不安,严重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容易引发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而忽冷忽热的天气,又容易引起关节组织的不断收缩和松弛,造成关节酸痛,引起腰腿痛、风湿痛。

  而细菌病毒又随春风到处飘扬,容易引发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此时正处于草木生长发芽、生物激素的高峰期,容易发生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

  (二)雨水时节的饮食美容养生

  要注意春捂防寒、防止风湿,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加强饮食调养,对脾胃进行适当滋补。饮食应以祛除风湿和调养脾胃为主,经常食用一些大枣、山药、蜂蜜、银耳、沙参等食物,如食用银耳核桃粥,可滋润脾胃;

  食用大枣羹,可补中益气,食用一些韭菜、荠菜、茼蒿、山药、春笋、香椿、芋头、荸荠、萝卜、藕、豌豆苗、锅巴、甘蔗、百合等食物。雨水时节多风,人们时常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现象,

  应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茭白、苋菜、马齿苋、蒲公英、榆钱、枸杞头、车前草、马兰头等蔬菜,苹果、香蕉、雪梨、菠萝、橘子等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此时也正是肝脏旺盛脾胃虚弱的时期,所以,早晚应食粥,以补脾胃之虚,如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仙人粥、枸杞粥、银耳粥、山药粥、菠菜粥、竹叶粥、蒲公英粥、麻仁苏子粥等,以滋补脾胃。忌食羊肉、狗肉、雀肉、炒花生、生葱蒜等。

  调理方案:九阳能量套、强肾健体套、疏肝理气套。

  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惊蛰,时间在3月5~7日之间。“蛰”的意思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所以称为惊蛰。

  惊蛰时节,地温逐渐升高,天气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开始觉醒,纷纷爬出来活动。土地已完全解冻,日平均气温—般为4~5℃,降雨量一般为3~5毫米,多时可达20毫米。大地泛青,春暖花开,桃红杏白,天地间,

  生机勃勃,万紫千红。此时的天气,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变化无常,我国北方经常有冷空气入侵,寒潮频繁,长江以南的“倒春寒”现象也屡见不鲜。

  惊蛰时节是一个传染病多发的时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风疹、麻疹、水痘、皮炎、花粉过敏症、精神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甲型肝炎等疾病多发且易旧伤复发:

  所以,惊蛰期间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地增减衣服,继续实行“春捂”,注意情绪神志的调摄,保持心平气和,加强饮食调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时,春暖花开,空气中负离子倍增,还应多参加室外活动,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排出冬天积聚在体内的各种废气,获取新鲜空气,以利于身心健康。

  (二)、惊蛰时节的饮食美容养生

  饮食调养要坚持养阳养肝、省酸增甘的原则,要多食鲜嫩蔬菜,多食粥,同时还要坚持保阴潜阳的原则,多食用一些清淡食物,如糯米、粳米、豆腐及豆制品、乳品及乳制品、蜂蜜、芝麻、鱼类、各种新鲜蔬菜、甘蔗、橘子、雪梨等。

  还可适当地食用一些具有健脾补肾、调血补气、养肺补脑的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如红枣、银耳、番茄、荸荠、苦菜、雄鸭、鹌鹑、龟肉、蟹肉、海参、冬虫夏草、黄芪、枸杞、五味子、杜仲等,

  多食用雄鸭粳米粥、扁豆粥、大小蓟草汁、荸荠萝卜汁、鹌鹑汤、雪羹汤、银耳鹑蛋汤、枸杞杜仲鹌

  鹑汤、黄芪猴头汤、枸杞蛇肉汤、枸杞银耳羹、清补菜鸭、银耳煮麻雀、虫草山药烧牛髓、苦菜炖猪肉、清炖海鳗肉丸等菜肴,增加免疫能力,以强身健体。

  阴虚体质的人,比较消瘦,手心足心经常发热,常常无端烦恼,睡眠较少,喜好冰冷。饮食方面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芝麻、蜂蜜、豆腐、蔬菜、甘蔗等。如果条件允许,可食用一些海鲜、龟肉、蟹肉等。

  尽量少吃辛辣一类的食物,以免引起身体的不适。

  阳虚体质的人,比较白胖,或面色淡白,或手足欠温,害怕寒冷。应该多吃壮阳食品,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最为适用。

  二十四节气养生--春分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春分,时间在每年的3月21日左右。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也道出了这个节气的特别之处。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即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从春分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在10℃以上,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

  春分时节,阴气逐渐减弱,而阳气却十分强壮,四阳二阴,太阳直射位置跨过赤道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日趋增多,气温上升,日平均气温已达到8℃左右,降雨量仍然比较小,而蒸发量却明显增大,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茂盛,生机蓬勃,万象更新。此节气虽然阴气渐退,但仍有二阴施威,冷空气活动频繁,暖湿气流活跃,阴雨天气较多,特别是春分交节之后,气候变化剧烈,温度和湿度反复无常,

  时暖时寒,忽风忽雨,天气变化较大,因此,人体中肝气变化突出,容易引发肝病。春分时节人体血液正处于

  旺盛时期,激素分泌也处于高峰期,所以,容易患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出血、过敏性疾病等疾病。此时细菌容易繁殖、细菌与病毒非常活跃,所以,此时节也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期。

  (二)、春分时节的饮食美容养生

  春分季节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温最不稳定且多风。因此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注意防寒气、湿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感冒,以及随之而来的腺病毒肺炎、支气管炎等。

  对于皮肤敏感型的人来说,随着季节紫外线的增强,还要预防发生面部皮炎,应该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多吃白菜、芹菜、胡萝卜、菠菜、豆角等有利于保养皮肤的食品。

  春分期间,饮食调养要少食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旺;多食甘味食品,以补脾胃之气健壮。要多吃一些时令新鲜蔬菜和野菜,如菠菜、油菜、芹菜、香椿、苋菜、荠菜、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马兰头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同时,还要按照个人的体质情况,选择一些能使人体阴阳平衡的食品,例如在烹调寒性食物蚌肉、蛙肉、田螺、螺蛳、蟹肉、鱼虾时,必须佐以温性调料,如酒、醋、葱、姜、蒜等,以避免菜肴性寒偏凉,损伤脾胃,

  造成不适,又如在食用韭、葱、薤、蒜、姜等辛温之菜时,应配以蛋类等滋阴之品,以使阴阳互补,达到平衡。春分时节,要禁食偏升、偏降、偏热、偏寒的膳食,以顺应春分时节的特点,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清明,乃天地清明之意,时间在4月4—6日之间,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时节,阴气已经很微弱,阳气却十分强盛,五阳一阴,因此,除在清明节前后的几天之内,可能还会有“倒春寒”的情况发生外,之后基本不会再有寒流出现。常言道“清明断雪”,指清明之后就不下雪了,但雨水却多起来。

  多雨是清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气温则会随着降雨而降低,雨过天晴之后,气温又大幅度升高,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天气晴朗,草木清秀葱绿,万物欣欣向荣,奋发向上。而肝属木,木旺于春,因此,清明时节仍是肝脏极其旺盛的时期,

  此时切忌不可补肝,以避免肝气过旺,伤及脾胃。木生火,火为心,清明时节心脏也很旺盛,因此,这段时间也是高血压的易发期。木旺伤金,金为肺,所以,清明时节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春暖花开之季,

  还容易引起过敏症,出现流稀涕、打喷嚏、流眼泪等症状,进一步可诱发肺炎。因此,在清明节期间,要做好肝脏和肺脏的保养,注意不要感冒,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清明时节的饮食养生

  清明时节,饮食调养要以保养好肝脏和肺脏为主,要多吃一些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淡菜等,以益肝和中,健脾补肺,滋阴通脉,有利五脏。同时,还要适时地食用一些滋补之品,如银耳、菊花茶、桑椹等。

  因为银耳性平味甘,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柔肝之功能,在春升之际,常食银耳,可起到柔肝养肺的作用。常饮菊花茶,可疏风清热,具有降低血压、预防流感的作用,对扩张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作用。

  桑椹具有养柔肝、益肾润肺之功能,桑椹与菊花同泡茶饮,可收到肝、肺同养之效果。但此时节切忌食用鸡、笋等发物。因为鸡能动风助肝火,容易引起肝木偏亢,导致慢性肺炎及高血压等病的复发;笋,性寒,滑利耗气,容易导致咳嗽、咯血、哮喘的发生。

  高血压的饮食调养:要多吃高蛋白食物和蔬菜水果,如牛奶、胡萝卜、南瓜、红薯、玉米、西红柿、黑木耳等,多吃粗粮,还可饮用适量红葡萄酒、绿茶。

  二十四节气养生—谷雨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也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时间在4月19—21日之间。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雨量明显增多,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

  谷雨时节,阴气已相当微弱,阳气却十分强盛,常言道“谷雨断霜”,说明谷雨期间已没有霜冻了,寒潮天气已经基本结束。从谷雨之日起,气温回升速度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降雨量开始增多,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洛阳的牡丹已经开放,因此,在南方牡丹被称作谷雨花,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谷雨之后,降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因此,谷雨期间是神经痛的多发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痛,

  多发生在此节气。在清明的最后三天和谷雨的15天,即春夏交替前的18天内(一般在每个季节交替前的18天内),是脾旺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旺盛,正是人体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但如果饮食不当,

  极易使肠胃受损,因此,谷雨期间也是胃病的多发期,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多发生在此节气。所以,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调节情志,合理调配饮食,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谷雨时节的饮食养生

  谷雨期间,正是脾旺胃强、消化功能旺盛时期,也是人体接受补益的大好时机。因此,在饮食调养上,要进行轻补,适当地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和甘平或甘温的食物,以及稀软易消化的温热食品,

  如粳米、粟米、糯米、薏苡仁、高粱米、青稞、锅巴、白扁豆、饭豇豆、蚕豆、番薯、山药、芡实、菱角、银耳、牛肉、牛肚、狗肉、羊肚、鸡肉、鲫鱼、鲢鱼、乌鱼、青色、白鱼、白鲞、银鱼、鲈鱼、鲂鱼、鳜鱼、

  花生、大枣、樱桃、莲子肉、紫河车、白术、甘草、枸杞、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谷雨期间,要忌食辛辣耗气、破气伤胃的食物;要忌食生冷性寒的瓜果蔬菜;要忌食坚硬难化、油腻厚味、炒燥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以保养好脾胃,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患有神经痛的人,更要注意饮食,忌吃会加重病情的食物。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饮食上可多吃土豆、韭菜、人参、干姜、莴笋等食物。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夏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立夏”在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立夏到小满的17天,称之为孟夏(夏之初)。 立夏后,昼长夜短,气温升高,有的人由于气候变热难以入睡,要等到下半夜气温稍稍降低才能睡着。而第二天又亮得早,太阳升高,热又卷土重来,

  睡不着了,导致睡眠不足。而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很旺盛,能量消耗大。如果睡眠不足,必然会破坏体内新陈代谢平衡和激素合成不足,会造成内环境不协调。长此以往,机体平衡受到破坏,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影响健康。

  立夏时节,阳气已经到了极盛时期,而阴气却微乎其微,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雷雨逐渐增多,气温显著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可达18℃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正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立夏之日,是夏季的开始,

  天气由温转暖,由暖转热,阳气盛极,万物茂盛而粗壮,人体的心脏机能也开始旺盛起来。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好心脏。立夏之际,天气炎热,昼长夜短,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天气变化反复无常,

  因此,容易引起鼻腔热烘火辣、咽喉干燥疼痛、嘴唇干裂出血、眼睛红赤干涩、饮食不振、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等上火症,如果再休息不好,不能适应立夏的气候变化,就会慢慢地瘦下来,俗称“疰夏”或“苦夏”。

  (二)立夏时节的饮食养生

  立夏时节,饮食调养应以益肝补肾、养肺滋心为原则,正如孙思邈在《摄养论》中所说:“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卫气。”因此,立夏时节应多吃一些酸味食品,少食一些苦味食物,以滋补肾脏和肝脏,

  同时,还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红柿、萝卜、胡萝卜、黄瓜、丝瓜、冬瓜、山药、芹菜、黄花菜、荸荠、藕、蘑菇、黑木耳、泥鳅、鲫鱼、草鱼、甲鱼、蛇肉、鸭肉、黄豆、绿豆、赤小豆、扁豆、黑豆、花生、薏苡仁、粳米、玉米、莲子、松子、荷叶、芦根、香蕉、山楂、桃、李、

  乌梅、草莓等,以补心养肺、益肝滋肾。立夏之后,天气渐渐热起来,适当地饮用一些冷饮,可以生津除烦、清心醒脑、清暑消渴,但不可以贪吃狂饮,以免忽冷忽热,使肌体失去平衡。

  此外,要做到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加强饮食调养,提高免疫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适当的进食牛奶、蜂蜜、大枣、葵花子、小米、核桃等食物能促进睡眠。

  二十四节气养生—小满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小满在公历5月21日左右,太阳黄经为60度。历书上解释说“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时节,天地间充满阳刚之气,正是阳盛至极时期,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温度明显增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小满期间,天气不断变热,气温不断升高,喝冷饮的人越来越多。

  但过多地饮用冷饮,容易使胃肠道受凉,从而刺激胃肠黏膜和神经末梢,引起胃肠作无规则的收缩,极易导致腹痛、腹泻。过食冷饮,还会引起头痛、嗓子发炎疼痛,甚至还会诱发喉痉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过量饮用冷饮,

  可导致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因此,从小满之日起,就应开始控制饮用冷饮数量,要做到适度。另外,小满时节,天气多雨潮湿,气候闷热,气温变化较大,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容易引发风疹、湿疹、风湿症、汗斑、香港脚、湿性皮肤病等疾病。

  (二)小满时节的饮食养生

  小满时节,饮食调养应以补肾益肝、养肺滋心为原则,正如孙思邈在《摄养论》中所指出的:“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卫气。”小满正是皮肤病的易发节气,所以,饮食调养应以清淡平和为主,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

  如籼米、粳米、薏米、玉米、绿豆、赤小豆、扁豆、花生、黄瓜、丝瓜、冬瓜、芹菜、香菜、车前草、荸荠、瓜皮、马铃薯、豆腐、青椒、藕、海带、黑木耳、胡萝卜、鱼腥草、西红柿、山药、黄花菜、鲫鱼、草鱼、水蛇、蟾蜍、鸭块、桑葚、青果、枸杞、百合、桂花等,以补心养肺、益肾滋肝。

  小满时节,要忌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之食物,如动物脂肪、牛肉、羊肉、狗肉、鹅肉等;要忌食酸涩辛辣、温热助火之食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辣椒、胡椒、芥末、茴香、桂皮、韭菜等;要忌食海鲜发物,如海鱼、虾、蟹等,以顺应节气变化,确保身体健康。

  二十四节气养生—芒种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芒种,六月六日,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我国地域辽阔,同一节气的气候特征也有差异。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

  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

  芒种时节,阳气已经达到了盛极的尽头,开始有阴气萌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明显升高,雨量显著增多,常常阴雨连绵,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极易使各种衣物发霉。此时正是梅子黄熟的时期,

  所以,有人将这种雨称为“黄梅雨”或“梅雨天”。芒种时节,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大量滋生繁殖,容易传染性各种疾病,特别是蚊子,是造成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有人把五月称为“百毒之月”。

  (二)、芒种时节的饮食养生

  芒种时节,饮食调养应坚持益肝补肾、养肺滋心的原则。孙思貌在《摄养论》中说:“五月,肝脏气体,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因此,芒种时节要少吃

  些酸味食品,多吃些苦味食物,以益肝补肾,滋养心肺。芒种时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宜多吃些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要多吃些瓜果、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奶类及奶制品,要少吃肉多吃饭,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体质偏寒的人,可多吃些温热性水果,如荔枝、樱桃、龙眼、番石榴、橘汁、杏、胡桃肉、栗子等;体质偏热的人,应多吃些寒冷性水果,如西瓜、香蕉、水梨、香瓜、芒果、柚子、西红柿、柿子、黄瓜、莲藕、荸荠等;

  一般体质的人,可多吃些平性水果,如菠萝、葡萄、苹果、橄榄、李子、椰肉、梨、橙、白果等。芒种时节,要少吃咸味和甜味食品,饮食过咸,会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血管疾病;饮食过甜,可导致高血脂症,严重者可诱发糖尿病。

  二十四节气养生—夏至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是盛夏覆盖其上,而弱阴始生于下,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从夏至之日起,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盛夏了,烈日当空,赤日炎炎,气温继续升高,最高可达40℃左右,天地间万物生长十分旺盛。

  但夏至一阴生,尽管天气炎热,阴气已经开始有所生长,由于这种一阴始生成长,人们很不适应,容易引发很多疾病。夏至后的阳光变得极为强烈,气温高,湿度大,极易诱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炎热的天气使人体排汗量显著增多,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和尿结石;闷热潮湿的盛夏,人体出汗较多、睡眠不足、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过量食用冷饮,都容易造成头痛。另外,盛夏时期也是季节病“疰夏”的多发期。

  (二)、夏至时节的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饮食调养应以益肝补肾、养肺滋心为原则。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夏至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要多吃些清热、利湿、益气、生津的食物,如黄瓜、冬瓜、丝瓜、西红柿、西瓜、香瓜、鲜桃、李子、草莓、乌梅、绿豆等,并适当地吃些动物肝脏、瘦肉、鱼类、蛋类等食物,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夏至时节,心旺肾衰,消化功能较弱,因此,不宜食用凉性食物,不可过食冷饮,以免损伤脾胃;不宜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生疮;不可多食肥甘厚味食品,以免化热生风、诱发疔疮。

  二十四节气养生—小暑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农历七月七日小暑天。历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至极点,故名也”。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

  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小暑期间,由于气候炎热,气温很高,通风条件差,使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容易引发中暑。另外,在炎热的伏天,如果饮食不洁,或进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可引起多种胃肠疾病,如痢疾、肠炎等,甚至导致食物中毒,

  引起腹痛、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或死亡。小暑期间,由于气候炎热,气温高、温度大,阴气逐渐生长,所以,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或在室外露宿,否则容易引起头痛、腹痛、关节难受、消化不良、腹

  泻呕吐等症。由于天气炎热,气温很高,内心脆弱之人,容易患心力衰竭,使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因此,小暑期间一定要注意养心,保护好心脏。

  (二)、小暑时节的饮食养生

  小暑时节,饮食调养应坚持益肝补肾、养肺滋心的原则。孙思邈在《摄养论》中指出:“六月,肝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小暑期间心旺肾衰,因此,要少吃苦味食品,多吃些咸味食品,以滋补肝肾。

  由于天气炎热,气温很高,出汗较多,因此,要多吃新鲜多汁的瓜果、新嫩的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奶类及奶制品以及瘦肉、鱼类、蛋类,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需要,补充人体水分,保持钠、钾平衡。

  同时,还要多进清凉消暑、清热止渴的食品,如绿豆汤、薄荷粥、荷叶粥、菊花粥、百合粥以及姜末、蒜泥、醋等。小暑时节,正是夏季进补的最佳时机。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肺阴虚等疾病,夏令进补得当,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小暑时节,消化道的疾病发病率达到最高点,因此要特别注意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资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

  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暑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大暑在每年公历7月23或24日,这个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历书记载:“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时节,正值二伏前后,天气非常炎热,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其炎热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峰。大暑期间不但天气酷热,

  而且雨水也较多,因此,各种喜湿的作物生长速度都很快。大暑时节,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自然界万物呈现出一派繁荣秀丽的景象。大暑是中暑的多发节气,因为大暑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已经达到了顶峰,

  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从而诱发中暑。也有的因气温高、湿度低,汗液渗出过多而体内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引发中暑。同时,大暑也是阴暑的多发节气。阴暑是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阴暑。

  阴暑是因为贪凉、露宿太过、久卧空调房、通宵开电扇、汗后冷水淋浴或饮用生冷甜腻食品无度而引起的。大暑期间,阳气下降,细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人们易患心脏病、糖尿病、前列腺炎等疾病。

  大暑的时候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二)、大暑时节的饮食养生

  大暑时节,饮食调养应坚持益肝补肾、养肺滋心的原则。孙思邈在《摄养论》中指出:“六月,肝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大暑时节,正是脾脏旺盛时期,而肝肾则处于衰弱状态,

  因此,要少吃苦味食物,多吃咸味食品,以滋补肝肾。饮食应以清热解暑、温热升阳为主,多吃滋肝补肾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猪肉、猪肾、鸽肉、兔肉、牛骨髓、粟米、粳米、糯米、薏米、绿豆、扁豆、豇豆、蚕豆、芝麻、菠菜、荠菜、韭菜、茄子、番瓜、 冬瓜、山药、草菇、鲈鱼、虾子、甲鱼、蛤蚧、海马、海参、海蜇、海带、干贝、枸杞子、杜仲、何首乌、冬虫夏草、莲子、松子、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胡桃、桑葚、栗子、芡实、蜂王浆、菠萝、杨梅、西瓜等。

  忌食生冷太凉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忌进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

  第三节 秋季的饮食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秋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预示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秋天到来了。

  但实际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开始,因为立秋时,伏天未尽,暑气未消,且我国地域幅员辽阔,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渐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立秋后,气温的日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的说法。 立秋之后的气候特点是干燥。肺属金,其性燥,立秋后,

  肺的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而肝脏、心脏、脾胃的功能则处于衰弱阶段。所以,立秋后,要注意加强对肝、心、脾胃的保养。

  立秋之后,天气仍然很热,各种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再加上此时可生吃的瓜果蔬菜又极多,不卫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极易导致肠胃病的发生。特别是细菌性痢疾,传染性很强,所以,这一节气中出现的患者最多。因此,立秋是最容易引发细菌性痢疾的节气。

  (二)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

  立秋之后,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由此可知,酸味能收敛肺气,而辛味则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

  所以,立秋之后,要尽量少吃葱、蒜、姜、韭菜、辣椒等温燥

  的辛味食品,要适当地多吃些酸味水果和蔬菜,如苹果、石榴、山楂、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等水果和番茄、荸荠等蔬菜,以增强肝脏功能,达到养肝补肝之目的。秋天燥金为司令,气候肃杀,天气干燥,极易伤津耗液,

  因此,立秋之后的食养应以滋阴润肺、生津润燥为主,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糯米、粳米、豆类、芝麻、蜂蜜、豆浆、牛乳、羊乳、乳制品、饴糖、甘蔗、梨、荔枝、菠萝、西瓜、菠菜、银耳、藕、龟肉、蟹肉、燕窝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肺,达到防止秋燥伤阴之目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者,宜食温热熟软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养生—处暑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或24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叫“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和春季气候变化会发生“春困”一样。中医学的解释是: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乏力,神疲懒言。处暑时早晚温凉,

  中午气温仍然很高,较重,中医称暑湿困脾,所以容易感到疲乏。处暑节气处在冷热交替时期,天气由热转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体机制由活跃、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积蓄阶段。

  处暑之时,天气犹暄,晴天下午的炎热程度并不亚于暑夏之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因此,处暑后大约还有18天的流汗日。处暑期间,夜间和早晚的温度较低,而白天的气温却较高,气候干燥,天晴少雨,空气中湿度小。此节气的秋燥为温燥,容易引发鼻燥口干、咽干不适、咳嗽少痰、手脚心热等病症,某些宿疾,如支气管扩张,肺

  结核等肺部疾病,在秋燥的影响下,也极易复发和加重。因此,在处暑期间,要注意防燥保健。

  (二)处暑时节的饮食养生

  处暑期间,食养应以生津润燥为主,以防秋燥伤人,保持阴阳平衡。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饮品,要做到少喝勤饮,以防秋燥伤阴;其次,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绝大多数蔬菜和水果都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效,如梨、荔枝、石榴、苹果、柠檬、阳桃、胡桃、芡实、菱角、海带、海蜇、平菇、番茄、金针菜等;适量吃清热润肺的滋补性食品,如黑枣、莲子、银耳等,也可适量吃一些如西洋参这样的补气药品。

  处暑期间,食养还应注意少吃辛味食品,多吃酸味食品,坚持“减辛增酸”的食养原则,以防肺气过旺,确保肝气健壮。要多食用一些酸性水果,如柚子、芒果、阳桃等;多食酸性蔬菜,如番茄、荸荠等。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等热性食物,如葱、姜、大蒜、八角、茴香、韭菜等辛辣食品和调味品。另外,还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等热量极高的食品,如炸鸡翅、炸鸡腿、炸鹌鹑、炸花生、炸薯条、油饼、油条、煎鸡蛋、烤猪肉等煎炸食物,以防秋燥伤阴,加重燥邪对人体的损害。

  多吃含钾的食品,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适量增加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例如芝麻、核桃等,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例如虾、鸡肉、鸡蛋、牛肉、鱼、牛奶和豆制品等。

  二十四节气养生—白露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每年的公历9月7至9日为白露,太阳黄经到达165度,历书记载:“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地面水汽开始凝结为露水,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从气候规律说,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贵阳以西,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开始了金色的秋季。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白露期间,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气候比较干燥,白天中午仍然很热,但夜间却比较寒凉,日暖夜寒,昼夜温差十分悬殊。白露是温差最大的时节,是典型的秋天气候。

  夜间的温度已能结露,露水凝结较多,露浓色白,阴盛阳衰,由温转凉。因此,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由热转温,再由温转凉,天晴少雨,空气干燥,温燥伤阴。

  所以,白露过后,除了要预防因燥邪造成的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病症之外,由于天气凉寒,昼夜温差大,极易引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鼻腔疾病,特别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高峰期,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

  (二)白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食养要以预防秋燥为主,宜食用生津润肺、清热通便的食物。秋季有很多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具有清肺润燥的功能,如葡萄、柠檬、石榴、苹果、荔枝、鸭梨、柚子、阳桃、百合、莲子、山药、芡实、菱角、番茄、海蜇、海带、平菇等。

  此外,还宜多吃富含维生素

  A、B、C、E等的食品,如绿叶菜、菠菜、紫菜、口蘑、胡萝卜、番茄、青豌豆、青辣椒、甘篮、香蕉、山楂、草莓、猕猴桃、柠檬、沙棘、杏、花生、向日葵子、肝、肉、鱼、虾、蟹、牛奶、燕麦片、全麦粉、荞麦粉、黄豆、小麦坯芽、红心薯等。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宣肺化痰的中草药,如百合、杏仁、川贝、沙参、人参、西洋参等。

  但患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之人,应禁忌食用鱼虾海腥、辛辣酸咸、生冷炙烩之食物,如虾类、螃蟹、带鱼、黄花、胡椒、韭菜花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清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二十四节气养生—秋分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秋分在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太阳黄经为180度。“斗指已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此时太阳由北半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半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在一年中再次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秋分以后,稻香蟹肥,遍地金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之时,暑气已消,秋风渐紧,秋凉逐渐加重,天气由温转凉,雨水少了,万物枝枯叶黄,碧草干枯,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秋分容易引发凉燥咳嗽,其症状为头痛鼻塞、口干唇燥、舌苔薄白发干、咽喉干痛发痒、咯痰不爽等。

  秋分又是胃病多发和复发的节气,如不注意防护,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消化不良、反酸、打嗝、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使胃病加重。

  (二)秋分时节的饮食养生

  秋分期间,食养仍以预防秋燥为主。首先,要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养血润燥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制品、核桃、甘蔗、雪梨、山楂、苹果、柑橘、葡萄等;其次,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果汁、牛乳等,要做到少喝勤饮,以防燥生津;再次,每天早晨宜喝粥,如芝麻粳米粥、银耳冰糖糯米粥、百合莲子粳米粥,川贝杏仁糯米粥、猪肺粳米粥、

  鸭梨粳米粥、沙参粳米粥等,以健脾益胃;最后,每餐要有汤,如木耳花生猪肺汤、山楂排骨汤、鲤鱼红豆汤、鸭架豆腐汤、香菇紫菜汤、平菇鸡蛋汤、百合冬瓜汤、豆腐枸杞汤、莲子百合汤等,以滋阴润燥、清热生津。尽量少食如胡椒、辣椒、油炸品等辛辣食物,季节果品可以多吃。

  秋寒,容易生胃病,所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有规律,进食要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尽量多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粗粮、水果、蔬菜、豆类、禽蛋类、瘦肉类、水产品类、动物肝脏等,以维持营养平衡,防止胃黏膜受损;

  要少吃或不吃对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生葱、生蒜、咎椒、浓茶、浓咖啡等;忌食过冷、过热、过生,过硬、过于粗糙和不易消化、对胃有刺激的食物;饮食应以杂、淡、温、软、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防浸蚀胃黏膜或溃疡面;

  要戒烟限酒,烟、酒对胃黏膜的刺激很大;要尽量少服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以保护胃黏膜;精神要愉快,情绪要乐观,禁忌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防止过度劳累而殃及胃病的康复;要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肌体抗病能力,以促进疾患的康复。

  二十四节气养生—寒露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寒露在每年的公历10月8日至9日交节。历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此时太阳黄经195度,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寒意浓,蝉噤荷残。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的气候特点是:阴气渐盛,秋意渐浓,由凉转寒,已近深秋。

  寒露之后,日照地面时间逐渐减少,阳气逐渐消失,而阴气却逐渐加重,气温不断下降,秋凉逐渐加重,露水之日增多,气候渐渐由凉转寒,已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了。

  寒露时节的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寒露节气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大家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寒露之后,伤风感冒成为最易流行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也越来越重,慢性胃炎、胃溃疡也频频发作,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从寒露起逐渐成了多发病。其原因是:首先,寒冷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其次,寒冷刺激能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最后,寒冷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进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二)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在饮食方面,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这个时节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心脑血管病的饮食保健:合理调配饮食,宜吃一些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以及高纤维素、高维生素和适量高蛋白质的物质,如水果、蔬菜、豆制品和乳制品以及瘦肉、鸡、鱼、虾等清淡食品。限制动物脂肪、胆固醇和甜食的摄入量,以便控制和减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食品、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以减轻心脑负担。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另外,还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坚持用冷水洗脸、洗脚,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情绪要稳定,切忌急燥发怒;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

  六、霜降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霜降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或24日,太阳达到黄经210度。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说得很美。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阳气微弱,阴气强盛,气候由凉转冷,又由冷转寒。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最低气温经常在0℃以下,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之后,天气变得寒冷,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霜,气温下降,天气阴寒,阳气由弱而入地,叶黄枝黄,寒冷的深秋已渐渐地逼近冬天了。

  霜降时节,人们在病痛和饮食方面有着相对的两方面。在病痛方面,霜降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溃疡病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

  由于天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极容易患上“老寒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所以更加要特别注意保暖。

  霜降期间,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霜降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即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复发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期。

  (二)霜降时节的饮食养生

  霜降的食养应坚持少吃甜、多食咸的原则。因为霜降之时乃季秋之时,五行属土,五脏属脾,正是脾旺之时。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克肾水,即脾气过旺可损伤肾气。而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生长发育和衰老死亡的主宰。因此,在霜降期间,要贯彻“减甘增咸”的食养原则,要少食用一些甘味食品,以防脾气过旺,要多食用一些咸味食

  品,以补肾气之健壮。而且,在霜降期间,要多食用咸味五谷、咸味五畜、咸味五果、咸味五菜,以滋补肾气。

  在饮食方面,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此时民间食俗也很有特色,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厦门民俗常在霜降时吃红柿,据说能强筋骨。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保健:坚持定时定量进餐,做到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尽量食用一些细、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溃疡症状;不吃生、硬、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吸烟、不饮酒,特别不宜空腹饮烈性白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尽量少吃或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辛、甘、辣、酸食物可直接刺激溃疡面或伤害胃黏膜。因此,胃酸过多者,平时要少食用一些酸性食物,也要少食用一些甘甜食品,因为甘甜食品分解后产生酸性物质,损伤胃黏膜,不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当胃酸过多时,可食用一些碱性食物或及时运用抗酸制剂。尽量不用或少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当必须服用时,应在饭后服用或同时服用抗酸剂。

  第四节 冬季的饮食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冬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立冬”在每年的公历11月7日或8日。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古人有在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严寒)”; “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从立冬起, “水始冰,地始冻”。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立冬之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潜伏,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闭藏景象。立冬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天气渐渐寒冷,江河湖泊已开始结冰,大地开始封冻,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于休止。因此,从立冬之日起已经步入冬寒冬藏的季节。

  立冬到来,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万物生长慢慢停止,进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作准备。人类虽然不会冬眠,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每逢立冬到来,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变化,调整身体,增强体质以抵御严寒,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补冬”,说是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冬天严寒的侵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

  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干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

  体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立冬之后,天气由寒转冷,气温经常处于0℃以下,忽冷忽热,变化无常,极易引发感冒,同时,立冬又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期和加重期。特别是脑中风,在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气压高、空气干燥的情况下,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极易诱发脑中风。

  (二)立冬时节的饮食养生

  立冬的食养应遵照“秋冬养阴”、“养肾防寒”的原则,食养应以滋阴潜阳、补气填精、增加热量为主,多食用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适量地摄入一些动物性食品,以增加脂肪。

  多吃些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大豆和奶类食品,增加体内热量,抵御寒冷的侵袭。同时,还要多食易消化的含维生素、无机盐的食物,以弥补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

  常见的食物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鸭肉、鹅肉、獐肉、雀肉、雉肉、牛奶、羊奶、大豆、豆浆、芝麻、木耳、花生、莲子、红薯、栗子、核桃、人参、黄芪、肉桂等温性或热性食物,以温补肾阳。忌食寒凉生冷黏腻之物。

  脑中风饮食保健:以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饮食为标准,适量进食蛋白质食品,保持饮食清淡。要多食用新鲜蔬菜、瓜果,多吃具有一定降脂、降压、降糖作用的食品,宜吃植物油,适量饮茶,少量饮用啤酒和果酒。忌饮烈性白酒和吸烟,尤其忌食动

  物性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忌吃动物油,限制脂肪摄入量。每餐都不宜过饱,特别是晚餐,更不应该暴饮暴食,晚餐后2~3个小时方可就寝。

  二、小雪

  (一)节气特点、人体生理特点

  小雪在公历11月22日~23日,农历十月上半月。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在古籍《群芳谱》中也说道:“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小雪期间,由于日短夜长,日照地面的时间减少,因此,天气时常阴冷晦暗,人们的心情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使人情绪不安,忧郁不乐,常常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二)小雪时节的饮食养生

  食养应遵照“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补气填精、温补肾阳为主,要食用温性或热性食物,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同时,还要多吃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常食

编辑 举报 分享 2022-04-27 04:35:5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相关内容